傳統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歷史/傳統文化/列表

拉祜族人們擅長做什麼樣的特色小吃

“拉祜”一詞在拉祜語中有著“虎”(拉)、“將肉烤香”(祜)的意思,因而拉祜族又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人們擅長做什麼樣的特色小吃

拉祜族神話古歌《牡帕密帕》和敘事長詩《扎努扎別》,在我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農曆十月十五的“葫蘆節”是拉祜族最隆重的傳統民間節日。傳說,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這一天用葫蘆培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把葫蘆看成是祖先的化身。葫蘆在拉祜族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既是民族吉祥物,又是實用寶物——用葫蘆裝水,清涼潔淨;裝酒,不會變味;裝谷種裝火藥,不易受潮;葫蘆還被用來製作拉祜人摯愛的樂器葫蘆笙。

拉祜族的主食為稻米,還有玉米、蕎子、薯類、豆類等雜糧,普遍一日兩餐。獨特的是,拉祜族每天吃的米是早晨起來用稻穀現舂的,現舂現煮。

拉祜族是磨豆腐、醃製鮓肉、醃肉和鹹菜的高手。拉祜族人好飲酒,善釀酒。酒分為水酒和包穀酒。酒藥自制——用柴胡、香樹皮、桔子皮、草根和帶辣味的一些植物製作酒藥。用時再將其舂成粉末,放入包穀或糯米原料中使其發酵,即可蒸酒。凡遇婚喪喜慶或親友貴客來訪,主人家抬出酒來,與客人開懷痛飲,不醉不休。

拉祜族待客的最高禮儀是請你喝酒、吃雞肉稀飯(還有拉祜灌腸、骨頭糝和各種醃菜)。這種用大米或包穀加上雞肉慢慢熬煮出來的雞肉稀飯,極為可口,是城裡人難得一嘗的美味。

拉祜人嗜食辣椒。民諺說:“拉祜人的辣子,漢人的油”。意思是如果吃飯沒有辣椒,就像漢人做菜不放油一樣。家中來了貴客,主人一是要殺雞煮雞肉稀飯款待,二是吃飯時一定有辣椒請客人吃。

環境決定食材,食材決定食俗。祖祖輩輩生活在高山密林溪流邊的拉祜族,受益於大自然豐富物產之饋贈。

新中國成立前,拉祜族普遍實行刀耕火種,生產力低下,大多數人家缺糧半年以上,糧食不足,就靠採集和狩獵補充。飛禽走獸、魚蝦螺蛙、各種野生植物根莖、果實、花卉和菌子等,都是拉祜人世代食用的原生態綠色食品。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拉祜族的糧食自給能力逐步提高,加上保護野生動物,葷山珍數量少了,但素山珍不受影響,依然是拉祜人民特色飲食的重要部分。

在拉祜族居住地區,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種類豐富,包括塊根、莖葉、果實、花卉、菌子等。經常可採集到的有野薯、馬蹄、董棕、山羊頭、木耳、株慄果、大白花、楊梅、多依果、雞嗉子果等。

拉祜族吃野生塊根的經驗豐富,野薯一年四季都可採集。董棕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用其製成的澱粉特別好吃,可炒、可蒸、可做粑粑。馬蹄生長在半山或山谷的地表,春季最好吃。野菜常年生長,隨時可採摘,有蕨菜、“那卡窩渣”、“樸窩渣”等。野果除冬春季節外,其他時間都有。採集野果和野菜,婦女和兒童是主要勞動力。

拉祜族的食器,古樸實用。很早以前,都是用竹筒煮飯煮菜,後來居家用土鍋或是鐵鍋加木甄。碗、勺等多用竹子或木頭刻成,精緻美觀。葫蘆一剖兩半,就成了極好的食器,用來舀水、盛湯、盛飯菜等。

TAG標籤:拉祜族 特色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