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當前位置 /首頁/飲食百科/常見疾病/列表

體位性貧血概述

每個人都有經歷過站姿改變或者猛然從床上起來時眼前一片漆黑的現象,有些人認為這種現象是偶爾發生,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影響,可是並不知道這在醫學上到底稱之為什麼,下面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想象在稱之為體位性貧血,何為體位性貧血呢?

體位性貧血概述

體位性低血壓是由於體位的改變,如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或長時間站立發生的低血壓。通常認為,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即為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分為突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突發性多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直立性小動脈收縮功能失調所致。主要表現是直立時血壓偏低,還可伴有站立不穩,視力模糊,頭暈目眩,軟弱無力,大小便失禁等,嚴重時會發生暈厥。繼發性多見於脊髓疾病,急性傳染病或嚴重感染(如大葉性肺炎),內分泌紊亂,慢性營養不良或使用降壓藥、鎮靜藥之後。

體位性低血壓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者約佔15%,其中7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可高達30%~50%。老年人由於心臟和血管系統逐漸硬化,大血管彈性纖維也會減少,交感神經增強,可使老年人收縮期血壓升高。長期偏高的血壓,不僅損害壓力感受器(位於頸動脈處)的敏感度,還會影響血管和心室的順應性。當體位突然發生變化或服降壓藥以後,在血壓突然下降的同時,缺血的危險性也大大增加。此外,老年人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量較差,可能與其心室舒張期充盈障礙有關。因此,任何急性病導致的失水過多,

或口服液體不足,或服用降壓藥及利尿藥以後,以及平時活動少和長期臥床的病人,站立後都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

一旦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應反覆測量不同體位的血壓,以便明確診斷,對症治療,避免因暈厥給病人帶來不良影響。

體位性低血壓除病因治療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飲食,補足營養,避免飲食過飽或飢餓,不飲酒。

(2)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避免勞累和長時間站立。

(3)症狀明顯者,可穿彈力長襪,用緊身腰帶。對少數慢性體位性低血壓患者,也可給藥物治療,如中藥補中益氣丸、生脈飲,並可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4)為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發生,長期臥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在站立時動作應緩慢,在站立前先做準備動作,即做些輕微的四肢活動,也有助於促進靜脈血向心髒迴流,升高血壓,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發生。

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包括四類:(1)抗高血壓藥:以胍乙啶和神經節阻斷藥最常見,其他還有肼苯噠嗪、雙肼苯噠嗪、優降寧和α-甲基多巴等。這類藥物都能使血管緊張度降低,血管擴張和血壓下降。(2)安定藥:以肌肉或靜脈注射氯丙嗪後最多見。氯丙嗪除具安定作用外,還有抗腎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另外還能使小靜脈擴張,迴心血量減少。(3)抗腎上腺素藥:如妥拉蘇林、酚妥拉明等,它們作用在血管的α-腎上腺素受體 (收縮血管的受體)上,阻斷去甲腎上腺素的收縮血管作用。(4)血管擴張藥: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鬆弛血管平滑肌。

所以,在使用上述藥物時,必須提高警惕,注意避免發生體位性低血壓。預防的方法有:

(1)告訴病人應用此類藥物後不要突然站起,最好靜臥1~2小時,站立後如有頭暈感覺,應繼續臥床休息。

(2)用藥後,夜間起床大小便最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故夜間最好不入廁大小便。

(3)大量出汗、熱水浴、腹瀉、感冒、飲酒等都是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的誘因,應該注意避免。清晨起床時須加小心。

由上可知,體位性低血壓帶來的隱患是不可忽視的,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立刻將病人抬放在空氣流通處,或將頭放低,鬆解衣領,適當保溫,病人一般很快甦醒。對發作持續較長而神智不清楚的病人,可鍼灸百會、人中、十宣,必要時皮下注射升壓藥。

TAG標籤:性貧血 概述 體位 #